孩子成长,最少包孕 了以下几个层次:一、学懂基本的礼貌、规矩与知识;二、学懂基本的操守;三、愿意改正自己的过错;四、立定志向;五、提升思维能力,充实内涵与提升修养;六、提升精神境界。若家长希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,以上所述的六点是很具体、很踏实、很彻底的成长层次。可是,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,能做到上述的首三点已经非常好了,更遑论后面的几个层次呢?
对以上总结,简单来说,让孩子有了基本的礼貌、规矩、知识及操守以后,孩子整个人都会定下来,心能放平、打开,不会那么躁动;孩子愿意改正过错,就能学懂真诚面对自己;在这样的基础之下,孩子就能更容易吸收正面的道理讯息,得到进一步生命的突破成长。
照我观察,一般的家长通常都是在孩子做错事情时“教训”孩子,晓之以道理。在中国家教课上,我曾与家长有以下对话:
我问各位家长:“你们平时有没有好好教导孩子道理讯息?”
其中一位家长说:“我有教导他(孩子)的!”
我说:“当时是甚么情况?”
家长:“当时他做错了,不乖!”
我:“那当时孩子有甚么反应?”
家长:“他觉得很烦!”

展开全文
可能这是蛮普遍的现象。孩子做错,家长责怪,无可厚非;但是,更重要的“教导”时间,是在平时孩子的心在比较愉悦、平静的状态之下,这样,孩子才能比较容易地、平情地吸收及体会道理,而且也可以慢慢养成孩子愿意、喜欢,乃至主动去学习道理的精神。你懂得怎么样去给孩子正面道理的讯息吗?简单来说,要先令到孩子在一种平静、和平、心能打开的状态之下,然后以他容易接受的方式,给予一些美善的讯息,孩子的心便比较容易吸收、感受。
以下,谨列出一些条目以供有心进一步学习教导孩子真正成才的家长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赞助 。先列出条目如下,然后再作解释说明:
如何令孩子得到好的信息及有感受?首先父母自身要:
一、自己先做好
二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希望做好的精神
三、自己愿意学习
四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愿意学习的精神

五、与孩子分享自己做好的经历及当中的一些反省(不是说教,而是真诚的分享)
六、准备一些古人、伟人的故事与孩子分享,并且说说自己的反省
七、以经典的义理对自己进行反省,并且把心得与孩子分享
*注意是自己有反省、感受及心得才会有感染力。
一、自己先做好
首先,家长要做好自己,言行要端正。孩子的心灵向往美善、光明,见到自己的父母言行端正,不单止是得到模范模范 学习的问题,而且孩子心内更会生起一种感动,感动于父母的无私、正直、坚毅不屈的精神,由是孩子的心会生起一种对道理、公义的坚守;另外孩子对父母也很自然地生起一种尊重之情,对父母自然会信任、听话,成为孩子追求真理、理想的更深的动力根源。
二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希望做好的精神
父母懂得与孩子分享、交流自己希望做好自己的感受与精神,令孩子的心能进一步打开:原来孩子追求美善的心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人明白,有人与他和应的,这便能使孩子的心更加坚定下来。请留意,上述两点所言,都并非要求家长讲些甚么大道理,而只是很平实的,以心直出的做好自己,然后真诚地与孩子交流。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很自然的、正直、正面的氛围,孩子在当中便很自然地得到成长的讯息。例如,在喜耀小生命课程中,有一位孩子在分享的时候说很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位老师。原来她平时看到当老师的父亲在教导学生时十分正直、用心,这位女孩子内心感动,自己也希望好像爸爸一样,要做一个正直、用心教导别人的人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当这位父亲再进一步细心地跟孩子分享自己当老师的意义、精神的时候,你猜对孩子的心灵有多大的正面推动力量?
三、自己愿意学习
人能进步,就不能光靠自己的天赋,而是须要透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工夫。弱点须要透过学习去改善,强处也要透过学习去进一步提升。因此,家长若能努力地不断学习、提升自己,孩子会从当中看到人性的庄严、认真、踏实的精神,而且感受到原来人是可以不断地突破自己;这样,孩子当会对生命充满希望,即使是遇到困难,甚至不懂得面对,也会有信心透过学习去冲破障碍。
四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愿意学习的心
如是,家长若能开放地与孩子分享学习的心得,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,你还怕孩子会原地踏步吗?你会怕孩子不懂得面对世途吗?
因此,要孩子愿意接受道理的教导,父母首先对要对自己有要求,这本来就是做人应有的向上之道,大家不妨从自身开始,与孩子互勉,一起学习、一起成长。
五、与孩子分享自己做好的经历及当中的反省(不是说教,而是真诚的分享)
孩子有了学习的心之后,家长不妨先从自己能做好、有进步的成长经验开始,先仔细地反省当中的心路历程,然后真诚地与孩子分享。曾经有一位家长,看到孩子迟起床,因此便“分享”自己从前愿意早起的经历,其实她希望以此责难孩子,结果孩子觉得很烦厌,不愿意听。我就教导了一下这位家长,如何真正地与孩子分享自己反省,如下:“妈妈以前也是懒床的,后来看到自己的父母为了照顾我,风雨不改地早起;看到他们辛劳的样子,我的心很感动,也很惭愧,父母这样为我付出,但我却这么懒惰,成为父母的负担,更不要说回报父母了!从此,我就下定决心,改掉懒床的习惯,现在回头看,能做到这样也不错呢!”这就比较自然地带出了:真诚面对自己、自我要求、痛改前非、善体亲心、孝顺父母、珍惜时光等道理,但是,这就比“讲”道理好多了,而且对孩子来说就亲切很多了,是吗?
六、准备一些古人、伟人的故事与孩子分享,并且说说自己的反省
再进一步,家长则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,让孩子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人格、承担的精神、能放下自我而无怨的一念、对理想的向往与坚持、面对困难如何从容不迫、努力读书成长自己的奋斗等等。不过要留意,对于心志未成熟的孩子,宜选正面的人物,而且看到他们如何棒、如何奋斗、成长等,令孩子生起向往;古人的不幸、不平的遭遇,则宜于孩子思想比较成熟、心志比较坚定之时才跟他们说,因为孩子在幼嫩的阶段,是很难去明白、接受,乃至承受人间的黑暗与痛苦的,亦免得他们对世界失去信心。
七、以经典的义理对自己进行反省,并且把心得与孩子分享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文章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